颂冠普法|“拒执风险预告”破局执行难!颂冠律所评最高法“温和强制”新范式

  • 999+
  • 2025-04-26
  • 颂冠律师事务所

简讯导读:

202547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聚焦执行难题,发布执行实施专题指导性案例。其中,指导性案例第255——天水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与明某执行实施案,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该案中,被执行人明某在收到法院下发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风险预告后,最终履行了腾退房屋并支付相关费用的义务,案件顺利执结。最高法表示,此类温和式强制预警机制不仅提升了执行效率,也兼顾了司法权威与社会稳定,为破解执行难提供了有力范式。

法锤落下,敲响的是契约意识的警钟

在这则案例中,被执行人并非无力履行,而是有能力而拒不执行。这是众多执行案件中的典型困局。法院生效判决的威慑力,本该是捍卫司法权威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如果这道防线不能转化为现实中的执行力,那么即便胜诉,也可能沦为纸面权利。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法院通过涉嫌拒执犯罪风险预告的方式实现了介于说理与强制之间的司法调节手段。

这一机制的本质,并非简单的警告,而是一种在制度内运作的合规震慑。它不是情绪性的斥责,而是有据可循、依法设定的程序正义”——提醒、示警、再规劝,层层递进,给予被执行人以悬崖勒马的空间,也保留法院依法强制执行的底线。从法律效果来看,这是一种温和但不软弱的手段,从社会效应来看,也避免了更强硬措施所可能引发的对抗情绪。

但这一机制背后,其实折射出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许多执行难案件,并非因为当事人无力履行,而是出于逃避、抗拒甚至对法律权威的无视。这种情况下,仅靠制度威慑远远不够,更多的是需要法律意识的深度培养与契约精神的普及。拒执并非偶然,它是整个社会信任体系出现裂缝时的直接体现。

欠钱不还,不只是个人品行问题,更是社会治理难题

执行难的新闻之所以总能引发社会共鸣,是因为这类纠纷实在太贴地气了。它并不遥远,也不抽象,它每天都在我们周围发生。租赁合同、借款协议、物业费用,几乎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执行链条上的一环。换句话说,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都潜伏着执行的可能性

当判决落地但无法执行时,胜诉者的权益就会被悬空,他们常常陷入一种赢了官司输了钱的被动局面。这不仅是法律实践的问题,更是一个信任破裂的缩影:当履行义务的代价远远低于违约成本,当强制执行的成本又高于被执行人抗拒的成本,那么整个契约体系就会陷入失衡。这种失衡带来的,往往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一种对于法治的怀疑与疲惫。

法院通过风险预告来唤醒履约意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治本之策,还在于如何让权利人知道自己可以如何维权,又该何时出手、怎样用法。大量案件拖入执行程序的根本原因之一,往往是当事人对于法律权利的保护机制不清晰,乃至在纠纷初期就错过了自保的机会。缺乏专业引导、缺乏维权策略、缺乏执行规划,是导致权益无法落地的三大根源。

所以,真正的强制执行,不应只是一纸法院命令,而应从当事人拿起法律武器的那一刻就开始。

执行难之前,颂冠律所的价值早已介入

执行难的背后,是维权之路的复杂与隐蔽性。在众多涉及欠款、合同违约、租赁拖欠的纠纷中,大多数委托人往往是在反复沟通无果、损失扩大之后才决定诉诸法律。可这时,问题早已错综复杂。很多时候,法院判决确实站在权利人一方,但由于举证不足、证据瑕疵或执行策略不当,案件在进入执行阶段后困难重重。

颂冠律所长期服务于各类民商事纠纷当中,对于如何让法院判决真正落地有着深度研究与丰富实践。尤其是在追讨欠款领域,颂冠律所注重从前期介入开始为当事人设计可执行路径,包括资产调查、债务结构分析、证据链条固定等关键环节的筹划。目标不是赢得一纸判决,而是让判决成为兑现权益的可执行计划

除此之外,面对当事人胜诉无果的焦虑情绪,颂冠律所也擅长通过债权重组、调解督促等多维手段争取和解履约,避免激烈对抗中带来的社会负面效应。在必要时,颂冠也可协助申请强制执行、调查对方财产线索,甚至推动财产保全,从源头阻断判而不执的风险。

与其说颂冠律所提供的是法律服务,不如说是在为维权者打造一整套应对不确定性的执行策略体系。毕竟,法律本身只是规则,而规则的效力,要靠行动与策略去驱动。

执行,是法治社会的一面镜子

这个案例让人看到的,不只是一次物业纠纷的解决,而是一次制度张力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博弈。法院的强制力,从来不只是体现在警车与手铐上,它也可以以风险预告的形式出现——不惊不扰,却有力震慑。

但换个角度看,这种温和的刚性何尝不是在提醒我们,在法治社会里,权利的兑现不该依赖最后的强制执行,而应当是一种日常秩序、一种公民素养、一种契约精神的自觉遵守。当合同的签署不再是走个流程,而是双方内心对法律规则的尊重;当债务的履行不是出于外在压力,而是责任意识的内在驱动;当一个判决的执行不需要冒着刑责风险去提醒时,我们的法治环境才真正成熟。

在这个意义上,颂冠律所所倡导的前置防范、过程介入、执行跟进的一体化服务体系,不只是解决纠纷,更是在培育一个社会对法律更有敬畏的土壤。它不是单纯的追债工具,而是法治文化的参与者。

执行难从来都不是法院一个人的战斗,它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选择。

让法律,不只是赢在法庭上

如果一个胜诉者还要用三年五载去追讨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这场胜诉就未必是真正的胜利。权利的实现,不能止步于判决书,也不能被动等待执行程序的介入。它应当是一个清晰、可控、可预期的流程。

执行难,并不只是司法问题,它也呼唤着一个社会共同去完成的思维转变。而在这样的转变中,那些站在委托人背后的专业法律力量,正在逐渐显现出不可或缺的价值。

法律,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当它帮助人们将纸上的权利真正兑现,我们才真正走在法治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