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冠普法|从“多头执行”到“双赢重整”:颂冠律所析司法执行协同创新逻辑

  • 999+
  • 2025-04-23
  • 颂冠律师事务所

【简讯速览】
202547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一批执行实施专题指导性案例,其中指导性案例第252号尤为引人关注。该案例聚焦浙江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系列执行案件,在该公司陷入多头执行、债务危机、行政区划调整与预重整申请交织的复杂情境下,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指定钱塘区人民法院统一执行。最终通过畅通执破衔接机制,在确保债权人权益的同时推动企业完成破产重整,成功实现债务清理与企业救治的双重目标。该案被视为破解执行难的典型范式,也为多头执行、涉企纠纷、预重整申请等场景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司法经验。

案中见法,法中见人:强制执行背后的社会温度

一桩指导性案例的形成,往往并不只是程序上的创新,更是司法对现实问题的深度回应。这起关于浙江某新材料公司的案件,其意义远不止于破产重整的成功,更关键在于它揭示了司法实践中一个长期存在却又难以解开的结——“执行难

执行难,从来都不是法院愿不愿意干的问题,而是怎么干才合理”“干了是否有效的问题。现实中,大量案件走到执行阶段时,申请人往往已经筋疲力尽:债权文书在手,却苦无兑现路径;对方企业人去楼空,名下资产早已转移一空;即便查封在案,也可能因为多头执行、评估处置困难、优先级错位等问题而迟迟无法变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最高法院发布的案例252号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展现出司法体系在面对复杂执行格局时所体现出的协同性与前瞻性。多起执行案件分属不同法院,原本可能形成各自为战的执行乱象,如今通过指定执行执破衔接机制,重新整合为一个统一有序的司法行动链。这种制度安排,既避免了执行资源的浪费,也杜绝了因先手后手不同导致的债权实现不公。同时,它还为企业挽救提供了制度上的空间,使得依法执行市场救治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桩案件的另一侧面:当一家企业因经营不善陷入债务危机,最终不得不进入预重整甚至破产程序时,其实已经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事了。大量职工的工资、供应商的尾款、银行的信贷敞口,背后牵连着无数家庭的收入与希望。执行之于他们,不只是对民事权利的维护,更是生活稳定的保障。因此,我们看到钱塘区人民法院在接手案件后,第一时间召集债权人代表与职工代表座谈,这种以人为本的司法姿态,为冷峻的法律程序注入了人性的温度,也让法治真正回归其保护公平与正义的本源。

法律不是冰冷工具,维权应主动出击

很多人提起执行就直觉地联想到法院、法拍、限制高消费,甚至老赖。但其实,执行制度的存在根本目的不是惩戒,而是帮助权利人实现其胜诉权益。它是民事法律保护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确保打赢官司不等于白打的关键一环。

然而,现实中不少权利人在维权路上却走得步履维艰。企业遭遇欠款时,常常出于怕丢客户”“不好撕破脸的心理而长期容忍拖欠;员工工资被拖,许多人碍于人情世故而不敢声张;个体经营者面对拖账,既没有法务支持,也难以负担诉讼成本,最终只能吃哑巴亏。更令人痛心的是,有的权利人在拿到法院判决书后才发现,被执行人早已洗白资产,自己的胜诉成果成为一纸空文。

这正是执行难问题的社会根源之一。法治社会强调权利的主动维护,绝不仅仅是依靠法院发力,而是要每一个当事人都具备清晰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思维。该案中,正是银行在发现和解协议未履行后及时申请恢复执行,才促成法院启动后续查封、指定执行等一系列举措。维权不止于打赢官司,更要在对方失信时及时采取措施,抓住时机启动执行程序,在债务方资产尚未转移之前冻结其财产、固定其履行责任,才有可能争取到合法权益的最大化实现。

在执行实践中,也要善于借力而行,灵活运用法律赋予的各类程序工具。比如,根据最新的司法政策,被执行人若存在财产线索不清、债务问题复杂等情况,申请执行悬赏、启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机制、申请财产调查令、甚至推动进入预重整程序,都是有效的战术选择。真正的维权,是基于清晰的法律策略,而非靠情绪宣泄。

债权保护,是一种法律战术,也是一门专业能力

正因为执行是一项高度专业的法律工作,很多维权者在实务中往往难以独立应对复杂局面。尤其是在面对涉多地法院、跨主体债权、法人财产规避等情形时,债权实现不仅需要法律手段的介入,更依赖于清晰的资产排查路径、科学的债务人画像,以及对最新司法政策的熟悉与应用能力。

这正是颂冠律所长期关注并深入实践的业务领域。相较于传统诉讼代理,颂冠在执行维权领域具备更细致的策略布局和更立体的操作路径。无论是针对企业长期拖欠货款的问题,还是个人借贷纠纷中的失信逃债行为,抑或是职工集体工资维权所涉及的债务清收与集体协商程序,颂冠均能提供系统性的执行策略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资产查控分析、债务人资金链梳理、协助申请财产保全与查封、制定分阶段执行方案,乃至协助债权人积极参与破产程序、重整谈判等特殊路径维权。

与此同时,颂冠还具备将诉讼权利执行权利一体化设计的能力,能够在案件启动之初就为委托人设定后续执行的路径安排,避免打赢官司、执行失败的落差。更重要的是,颂冠并不把执行仅仅视为一项程序行为,而是将其视作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执行机制的合理运用,帮助当事人不仅追回欠款,更守住信用与运营底线。

欠款的背后,是契约精神的试金石

说到底,每一桩执行案件,都是一次对契约精神的考验。有人说:法律是社会最低的道德。而执行制度,就是这道道德底线的最后保障。当一个企业赖账、一个老板跑路、一个雇主拒绝发放员工工资时,他们实际上不仅是违背了合同约定,更是动摇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基础。

欠款不还,绝不是企业经营困难的合理避风港。拖延、逃避、转移资产等行为不仅会遭到司法强制干预,也终将影响自身的信用体系与社会评价。而那些敢于运用法律维权的债权人,恰恰是在用实际行动捍卫商业规则的底线。

未来,执行制度或许仍会不断演进,但契约精神不应被消解。愿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意识到:守信者行稳致远,失信者寸步难行。愿更多的权利人不再畏惧执行的门槛,而是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既主动,又理性地走在维权路上。

而对于那些站在维权起点、却不知道如何迈出第一步的债权人来说,不妨多了解一点执行这门看似冷峻、实则关乎命脉的法律技艺,也许这一步,就是改变命运的开始。